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百年繁复 > 第一二八章 魏宫廷牝鸡司晨之临朝称制

  元乂虽然只是个小小的通直散骑侍郎。这“通直”可不是个简单的前置词,表示此类官员具有特别通行功能,可以随时出入宫禁省闼。灵太后为妹弟授予这个官职,其目的是为了让妹妹、妹夫随时可以进宫探视姐姐,一家人说说私房话,摆谈摆谈知心龙门阵。

  元乂调进洛阳,更是巴不得拉近和姨姐的关系,有事无事地往崇训宫跑。这天,元乂在东安门被禁卫军士兵拦在门口,这些羽林军卫士原本不认识刚刚回到洛阳的元乂,所以也不怪他们。

  元乂因为有胡太后撑腰,此时正是趾高气傲地眼睛望到天上,目空一切;就在他这样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,没想到却被卫兵挡在了门口,于是冷冰冰地说:

  “你们这群没长眼睛的废物,他妈的一群看门狗,你们晓不晓得老子是谁,老子是通直散骑侍郎,‘通直’,知道吗,就是特别通行证。你们还敢挡道,你们跟老子弄清楚,好狗不挡路。”

  禁卫军首领刘思逸最近升为直阁侍尉,官运亨通,眼睛高了,也是个自我感觉良好,狗眼看人低的家伙。他此时还不晓得元乂的来历,根本没把个小小的通直散骑侍郎放在眼里,他迈着方步走到元乂面前,把来人上下打量一遍,双手操在胸前,故作惊讶地问:

  “谁的裤子掉了,蹦出来这么个屎壳郎(侍郎)来,弄得四处一片臭气。实话告诉你,要进这宫门,没有于大将军的指令,‘看门狗’是不会放你进去的。”

  元乂被刘思逸骂得火星子直溅,也失去了理智,破口大骂:

  “他妈的什么于大将军,狗屁!我不晓得什么‘鱼大将军、鳅大将军’甚么的,更不晓得有这种规定。老子是堂堂的龙子龙孙,难道进这宫门还要经他一条‘鱼鳅’批准。”

  元乂口无遮拦,骂骂咧咧的。没想到此时于忠就在东庑廊内。于忠此时正是权倾朝野、目空一切的时候,听到有人指名道姓的怒骂,气得大踏步走到元乂面前,飞起蒲扇大的巴掌就是两个耳光,指着元乂的鼻子大骂:

  “别说你一个小小的散骑侍郎,就是殿中侍郎老子也敢打!实话告诉你,老子在位一天,你小子就别想‘通直’这道宫门。滚!”

  元乂被打得眼冒金星,捂着红肿的脸颊灰溜溜地回家。太后没见到,反而挨了一顿暴打,为此,他生了好几天的闷气。思前想后好几天,此仇不报非君子。元乂调出于忠的档案一看,终于弄清楚了此人的底细。这于忠如此猖狂,还不是凭借着于皇后的关系才当上领军将军的吗,如今,这于皇后没了,他还有什么值得仗势的。

  可是,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就难了,怎么才能扳倒耸立在面前的这座大山呢。扳倒他以后,自己的身份和于忠相似,到时便可取而代之。但是,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与之抗衡的,要扳倒于忠这个车骑大将军,还得依靠另一位车骑大将军才行。于是,元乂决定去拜访崔光这颗政治新星。

  说干就干,元乂收拢了一大箱金银珠宝,就要出门,他要靠这一大批糖衣炮弹去炸瞎崔光大夫的眼睛。没想到他还没出门,就被夫人胡延姣叫住了。她把丈夫叫到跟前,故作茫然不解地问:“你带着这么多金银珠宝是要到哪里去呀?”

  “去拜访车骑大将军崔光。”元乂把自己受的气和行动方案统统告诉了夫人。没想到夫人双手叉腰站在元乂面前,冷笑着说:“你这样去拜访崔大夫?我看你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二百五!”

  胡延姣原来在丈夫面前是个低眉善目的淑女,对丈夫的话也是言听计从。自从姐姐胡延媚晋升为太妃,元继一家靠着太妃的权势才得以解除罪囚之身,官复原位。元乂更是靠着姐姐的首肯才得已入朝为官。胡延姣的势焰在元府陡地窜升起来。在大小家人面前显现出说一不二的女主人气势,在元乂面前也处处显示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,一家人都得看她的眼色行事。

  “怎么啦?”元乂很为不解,难道老婆大人还有比金钱更好的东西?自然不相信地说:“谁不知道,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,请人办事,金钱开路,这都成了官场的‘潜规则’,我把这一箱财宝给崔大夫送去,难道也错了。”

  “你拿金钱开路,给谁送去都没错,唯独给崔大夫送去就错了。而且错得离谱。”胡延姣在元乂面前坐下,翘起了二郎腿:“你太不了解崔大夫这个人了,他是个不爱钱财不爱美女的人,是个一脸清高的臭知识分子。好多官员送上钱财求他办事,都被他扫地出门。你想扳倒于忠,若这样抱着一箱财宝去求人,弄不好半路上就被别人扳倒了。弄得和你父亲当年一样的下场。”

  夫人的话确实有道理,元乂命下人搬回那箱宝物,像老鼠一样在厅堂里东揪西找,无奈地叹了口气,对夫人说:“除了那些值钱的东西,你这家里还有什么拿得出手。我这是去拜会崔大夫,总不可能空荡荡甩着两手上门去吧。”

  胡延姣也用眼睛四处搜寻,最后把目光定格在一函象牙箧盒上,对丈夫说:“你浑身上下像根干柴棍,没有一点文化水儿,就不要再装模作样,附庸风雅了。这象牙箧盒送给崔大夫,他一定会满意。”

  元乂擦拭着象牙箧盒,抚掌大笑,这才是红粉赠佳人,宝剑送英雄。同时佩服夫人的眼光确实独特英明。这象牙箧盒里装的是一套《史记》,别以为这只是一套书,这书是南朝知识分子的最爱。

  南梁太子萧统以文才著称,小小年纪,召集文士刘孝威、庾肩吾等人编撰“昭明文选”,为检验手下文人秀士的校雠水平,刊刻了这一套最早的纸本《史记》,全国只刊印了一百零八套,去年印行时每套工本费耗资千两黄金,属于非卖品,只赠送全国最有名望的大家名儒。如今升值以后,已经无法用金钱计算其价值了。

  元乂还是通过种种关系,才从南梁搞回这么一套书。元乂捧着象牙箧盒《史记》,坐上马车,前去拜访车骑大将军崔光。

  崔光很瞧不起元乂,却很瞧得起他手中这套书。这不,崔大夫翻阅泛着油墨香味的《史记》,爱不释手,连呼:“好书好书,美文美文。老朽去年听说昭明太子刊行了一套史记,苦于无法到手,今日才得以一睹庐山真面目,好书呀,美文也。”不停地赞叹。

  元乂接过话题说:“古人云:文武之道,一张一驰。崔大夫有雄文在手,却无雄兵在胸,文武之道,缺了半边手臂。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吧。”崔光是何等聪明的人,笑着说:“侍郎大人的意思是我这车骑大将军空有虚名啰。”

  “正是,正是。”元乂点头,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:“车骑大将军是于忠的禁脔,于大将军把持朝政,为所欲为,正是因为手中掌控着近万名羽林禁军,若不把他赶出朝门,只怕崔大夫这车骑大将军的虚名也不会悬挂好久。”

  崔光本来也见不惯于忠的颐指气使,此时沉吟不语。元乂知道崔大夫已心动并准备行动了,就自告奋勇地说:“我决心扳倒于忠那小子,若找到合适的时机,禀明太后,剥夺他的军权。到时候请崔大夫在一旁敲几声边鼓。”

  凡事不能操之过急,得一步一个脚印。崔光授意说,必须首先赋予胡太后制约领军将军的权力。

  有了崔光的授意,元乂心领神会,回家后就开始行动,在大臣中大肆鼓噪。崔光更是以他独特的“边鼓”,与之配合,这自然在灵太后心池里掀起一阵阵涟漪。

  九月乙未,崔光启奏,皇帝幼小,恳请胡太后临朝称制。胡延媚自然毫不谦逊地登上了女皇的宝座(作者说明,经查太阳历,公元515年九月没有乙未,只有己未,即九月十九日,也许这个“乙未”又是其后史家“书三校,鱼鲁亥虎”的笔误吧)。灵太后临朝称制,获得了制约领军将军的权力。

  于忠不知道灵太后临朝称制的深意,在太后面前表现得更忠诚,更尽职了。这天,胡太后驾幸华林西园,于忠鞍前马后地往返奔走,领着羽林军又是清道又是驻防的,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。其实,明眼人一望便知,于忠此举完全是小题大作,重锁宫禁中的华林西园,何必如此兴师动众,摆出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。

  崔光抓住时机,附耳轻声对灵太后说:“太后若想高枕无忧,这领军将军的刀把子,恐怕还得由自家人掌握才行啊。难道太后忘记了当年乙浑专权的教训,这宫禁大权,岂能付之他人。”

  灵太后会意,回到崇训宫,即召集跟随的大臣询问:“领军将军于忠平时表现得忠心耿耿的样子,不知他在朝野上下的声望究竟如何?”此时于忠还在华林西园未回,元乂乘机启奏说:“此人只须用四个字概括‘毫不称职’。”

  既然元乂已下了定语,其他大臣此时也纷纷落井下石,表示应该对于忠给予处置。胡太后立即下诏:任命于忠为都督冀州、定州、瀛州三州诸军事、征北大将军、冀州刺史;任命司空元澄领尚书令。元澄投桃报李,启奏说:“安定公应该出入禁中,参諮政务。”灵太后当然应允,封安定公胡国珍为中书监、侍中、仪同三司。

  就这样,于忠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逐出京师,尽管此人外任,但仍是三州都督、冀州刺史。高阳王元雍觉得此人不除,终是后患,就以退为进,以罪已的姿态上奏说:

  “臣初入柏堂,每见于忠专恣朝堂,诏旨、任令一由于忠门下,臣出君行,深知于忠此举不可任性而不能禁止,心自愧怍;于忠专权,生杀自恣,臣出面规劝,反遭忌恨。于忠几次要杀微臣,幸被崔大夫等予以制止。臣本欲让于忠外任,逐出京师,于忠知道后,反而废掉臣的职位。思想至今,臣忝官尸禄,辜负圣恩。请太后降旨,责臣之罪。”

  元雍的一席话,可谓其心也诚,其情也哀。司徒无怿深怕皇太后真的为此怪罪元雍,到时落得个“打狗不成,反被狗咬”的局面,急忙出班启奏说:“大臣们都知道高阳王你是被于忠陷害的,你就不要再为此而自责了。”

  司徒元怿是个颜值很高的美男子。灵太后看见元怿红唇翻动,黑髯飘飘,神采奕奕,风度翩翩,不哂自庄,不怒自威。心里不由得胡思乱想起来:我丈夫与元怿一母兄弟,怎么就一点没有元怿的端庄大器呢。低头见元怿正以一双黑亮亮的瞳子盯着自己,不禁神采飞扬,双腮飞起赤红,居然有了久违的少女羞涩。

  胡太后深知元雍以退为进,反攻倒算于忠的目的,为掩饰自己的羞喃,宽慰高阳王说:

  “朕深知高阳王出于公心,处处以维护社稷之重为己任,反被排除朝堂,于忠如此不公,挟私报复,实难容忍。不过,新君甫立,他于忠还是有拥立之功的,如今既已被逐出朝堂,众爱卿也就宽恕他吧,不必再与他计较。只是高阳王年富力强,正应为新政效力,待政局甫定,召还高阳王辅政。”崔光点头称是,记录在案。

  过了几天,灵太后诏令元雍入朝为太师,录尚书事。同时诏命父亲,安定公胡国珍入居门下省,以便宜皇太后随时顾问。